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尼采與社會學
Nietzsche and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賴曉黎 
課號
Soc7135 
課程識別碼
325 M21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14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Soc7135_Nietzsch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尼采是影響了二十世紀知識界的重量級思想家,不論是影響了德國知識界的思考,也成為法國戰後反對存在主義與結構主義的重要思想源頭,而美國的左派或右派,也幾乎都用自己的方式,將尼采的思考納入己用。社會學界應該透過尼采的視角,反省過往自限於以經驗為導向的理論應用的社會學理論;而尼采也能提醒我們學科預設、世界圖像,方法論預設與價值判斷等不同面向,在當代福利國家弱化的場景下,幫助我們看到民主的弱點,重新思考基進民主的可能性。

就社會學而言,首先,就傳統的學科分類而言,雖說尼采不是所謂的社會學者,但他的思想卻曾被韋伯、齊美爾、涂尼斯 (Tönnies) 乃至涂爾幹等社會學界的先驅,作為思想的養分並挪用至社會學中。事實上,尼采與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社會學突現 (emergence of sociology) 有著高度的選擇性親近。帶回尼采幫助我們理解學科源頭,反省學科預設,深化社會理論素養,提高對權能意志分析的敏感度,甚至能夠幫助我們統合不同領域的知識,為未來培養具有自由精神的思想家與行動者。其次,儘管在社會學發展之初,尼采與社會學有極親近的關聯,然而在歷史過程中的偶然與機運,注意尼采者眾,但關注尼采與社會學的關係則嚴重不足。也因為他的表達方式與思想內容有一定的難度,讓一般社會學者更難以親近。然而,在當代社會學中,繼受尼采思想的重要思想家或思潮不乏其人,例如 Foucault 將權力認作社會學最基本的現象與動力,開展 governmentality, biopower 等新的權力技術的討論;又如 Bourdieu 的怨恨的辯證 (dialectics of resentment) ,委任與剝奪 (delegation and dispossession) 等。而批判理論則在廣義的文化理論上有著更為廣泛與深刻的傳承。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當代尼采與社會學結合的可能性,以及這種結合展現出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這些先驅者呈現出擺脫現有社會學的桎梏,重建新視角的可能性。最後,可喜的是,當代社會學者接續著這些先進的努力,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也不斷增加。因而,尼采從社會學界的陌生人逐漸成為社會學的重要組成。然而,這樣的傳承絕非依樣畫葫蘆,一味模倣前人研究;相反的,這是一場與尼采的遭遇與對抗 (confrontation) 、挪用與創新的起點。從上世紀末以來,他們重新引入各種新的研究視角:系譜學與權力分析。在既有的社會學討論中展開新一輪的再詮釋、推陳出新,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他們並運用尼采的理論資源與當代各種令人目不暇給的文化理論與社會思潮進行更為深入的交流與對話:豐富了社會學偏向實證主義的研究取向,更滋潤了原本困頓於學院中乾涸的研究內容。

因而,帶回尼采,對社會學意味著什麼?我們以為:通過為社會學拼貼上缺失的尼采視角,讓尼采成為社會學的資產,讓原本被局限的社會學知識更加完備,進而讓社會學知識更貼近當代的社會文化脈絡。補上既有社會學傳統中缺失的一角,讓尼采的思想不只是一個歷史的陳跡,作為一個新的視角、成為一種新討論的資源,更有助於重新面對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可以說,面對二十世紀以降的社會思想與社會理論,我們幾乎不可能迴避尼采。

 

課程目標
本課程即以尼采做為參照點,展開關於怨恨、系譜學、權力分析、歷史敘事等社會學理論的討論。課程的目標在於讓同學初步掌握社會學理論中,尼采的系譜學以及權力分析的歷史與研究進路。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即尼采與其他社會學家。第一部分,主要閱讀尼采的兩部著作:《論道德的譜系》與《反基督徒》。藉此適當地觸及尼采的主要觀點,特別是怨恨與禁欲理想、權能意志、價值重估、系譜學、虛無主義、對基督教的批判等,這些概念與分析方法與本課程第二部分的社會理論家皆有所關聯。第二部分,我們選擇三位社會學理論家,一位重要的德國古典社會學者: Weber 以及兩位當代法國社會學者: Foucault & Bourdieu 。通過Weber,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尼采怨恨與禁欲理想的概念在社會學中的挪用、轉化與批判;通過 Foucault,我們要掌握:系譜學及其運用,特別是在希臘羅馬以及基督教對身體與愉悅概念的對張中,權力關係如何構成主體與自我;通過Bourdieu,我們將權力分析在社會學的新面向:象徵權力、支配、正當性以及場域生成的動力機制等作一基本討論。課程內容呈現出來的不是論述的一致性,而是議題的多樣性或廣泛性。希望同學能大體掌握尼采的主要思想,以及他在社會學中造成的主要影響與討論焦點。 
課程要求
修課同學請到「 CEIBA 教學網站」。本學期所有文件傳遞、消息通知與作業繳交等,請全部 po 到版上,並自行備份。相關網路問題,請洽任課教師。

1. 每週作業:依據讀本內容,每週有相關問題請同學回答,提問會 po 在版上,回答也請回到版上。內容請直接徵引文本,或註明出處。每週作業請於上課前 48 小時 po 版,切勿遲交。無故遲交兩次者視同一次未交,兩次未繳交作業者視同無故報告缺席。本學期每週問題中,有一題必須處理是一樣的: (1) 文本的對話對象; (2) 文本影響了那些學者、著作、思潮或學門等。

2. 課堂報告: (1) 修課同學必須平均分擔報告與評論。 (2) 課堂上,每週作業由一位同學報告並由一位同學評論所有同學的回覆。負責報告及評論的同學除不可抗力之原因外,不得缺席;無故報告缺席者,學期成績以不及格計。課堂報告亦請於上課前 24 小時 po 版,切勿遲交。
3. 期末報告:題目自訂,但以課程範圍為限。內容除本文外必須包含三個部分,即:術語彙編、文獻回顧與參考書目。 (a) 術語彙編即期末報告中主要討論概念及其定義; (b) 文獻回顧即期末報告主要對話對像之反省與批判; (c) 參考書目即儘可能羅列所有相關文獻,並需區分為:必讀書目與延伸閱讀。期末報告最後繳交期限:2020. 7.02。

評分方式:期末報告佔40%,每週作業佔30%,課堂參與佔3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Karzai, Anas (2019). Nietzsche and Sociology. London: Lexington Books.
Solms-Laubach, Franz Graf(2007). Nietzsche and Early German and Austrian Sociology. Berlin: De Gruyter.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3/05  課程簡介 
第2週
3/12  Resentment
Nietzsche, Friedrich; trans. by Diethe, Carol.
 2007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Essay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3週
3/19  Bad Conscience and Guilt
Nietzsche, Friedrich; trans. by Diethe, Carol.
 2007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Essay 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4週
3/26  Ascetic Ideals
Nietzsche, Friedrich; trans. by Diethe, Carol.
 2007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Essay I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5週
4/02  兒童節補假 
第6週
4/09  Monopoly on Morality
Nietzsche, Friedrich; trans. by Norman, Judith.
2005 Antichrist , part 1-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7週
4/16  Logic of Delegation
Nietzsche, Friedrich; trans. by Norman, Judith.
 2005  Antichrist , part 4-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8週
4/23  Resentment and Asceticism
Weber, Max.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ative sociology. 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kus Wittic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490-500; pp.518-576. 
第9週
4/30  Mysticism and Asceticism
Weber, Max.
2004 "Intermediate reflection on the Economic Ethics of the World Religions". in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ed. Sam Whimster, London:Routledge. pp.215-44.  
第10週
5/07  Nietzsche, Genealogy and History
Foucault, Michel ;
1971 "Nietzsche , Genealogy , History". in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trans. Donald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ed. Donald Bouchard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139-64.  
第11週
5/14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and "Hermeneutics of desire"
Foucault, Michel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bert Hurley
 1990 The Use of Pleasure(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2). New York : Random House, pp.1-93. 
第12週
5/21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and "Hermeneutics of desire"
Foucault, Michel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bert Hurley
 1990 The Use of Pleasure(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2). New York : Random House, pp.95-184. 
第13週
5/28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and "Hermeneutics of desire"
Foucault, Michel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bert Hurley
1990 The Use of Pleasure(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2). New York : Random House, pp.185-246. 
第14週
6/04  Delegation and Dispossession
Bourdieu, Pierre.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Trans. by Gio Raymond and Matthew Adamson. Polity Press. pp.203-19. 
第15週
6/11  Symbolic Capital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 Trans.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12-21. 
第16週
6/18  Legitimation and Domination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 Trans.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22-34. 
第17週
6/25  端午節 
第18週
7/02  繳交期末報告